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Gothorror】Dracula:德古拉

系列主題元素:18世紀末至今之哥德風作品



"There is a reason why all things are as they are."
(此地每件事物,自是有其道理。)



  舊坑未完,先開新坑!這系列【Gothorror】(Goth + Horror)同樣醞釀很久,原創角的Halloween因為只有待在家裡才能畫,所以決定利用上班閒暇零碎時間,設計個可以用滑鼠和拉線工具畫圖的方式,所以我就重回被淘汰的FLASH懷抱了。



DRACULA
Bram Stoker



  硬要用怪方式推廣哥德風作品的概念。本貓意圖把18世紀末至今,各種令自己印象特別深刻(但內容不保證好看*欸)的哥德風作品,用色票跟風的方式來創作。順便簡略筆記自己閱讀時察覺的本書故事特色。




  色票跟風源頭。覺得要是自己可以把這100組指定色票運用自如的黑暗化,也能算是達到另一種繪畫境界了。是說我開始覺得第二組那藍橘鮮明歡樂感的色票,好像、很有困難度(炸)





✠深論《德古拉》

  來談永垂不朽經典哥德小說的《德古拉》。故事中藉由強納森‧哈克、米娜、凡赫辛、露西等角色群的第一人稱視角作筆記,分別記錄了身處外西凡尼亞、倫敦各地時的情況。我滿喜歡作者本身描寫的敘事方式,特別著墨背景、景物與人物心態上的相互融合,彷彿自身徜徉喀爾巴阡山脈的巍峨高聳與山川壯麗,遊走在德古拉頹廢城堡路途上,那片黑暗詭譎深處的驚悚。

  氣氛營造相當足夠,德古拉本人又特愛論述語文、歷史、以及未知國度的相關知識討論,既文雅又好學,我很喜歡,充分詮釋他出身博雅貴族的素養。(原文:Boyar,東歐貴族階級,以地理位置判斷,應該還有延到其他歐洲地區一些部分,請參考「波雅爾」





  且先不提把『德古拉』這被型塑出來的吸血鬼伯爵,和歷史文本的『弗拉德三世』牽綴在一起之事,反正這是公開的秘密(欸)。德古拉除了上面優雅描述外,還隱約帶有令人無法按捺住的腥味,強納森的記事上載明著,那是種會讓人很想保持距離的疑惑跟些微反感,加上伯爵招待他的行徑頗為怪異,於是就更想逃出城堡了。原文中德古拉的描述原本是位優雅的老人,披著灰白長髮,蓄著維多利亞時代的鬍型,樣貌猶如下圖,十分接近小說敘述:


本圖來源在這裡:Villian's Wiki-Count Dracula

  想說束髮比較整齊,所以自己畫的時候就特地紮起來。此外德古拉伯爵用的是Count Dracula,而非Earl Dracula,Count來自於法語Comte(請回想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Earl是專指聯合王國(就是UK)使用的伯爵稱謂,凡非聯合王國境內的伯爵通通用Count。故事起頭,主角強納森前往拜訪住在外西凡尼亞的德古拉伯爵。

  爾後強納森的日記某段結尾指出,禮拜堂密道裡躺在棺材的德古拉,初次會面時的白髮與鬍鬚逐漸變得深灰,所以德古拉確實在故事途中重返青春樣貌。這本洪夏天中譯,商周出版的《德古拉》還滿推薦,中文譯詞優美。





  最後提件有趣的事情。現代萬聖夜和通俗文化中,德古拉的燕尾服形象從何而來?我找到這篇論述文"Why Does Dracula Wear a Tuxedo? The Origins of Bram Stoker’s Timeless Vampire",還不清楚如何證實,但其猜測相當有趣味性的說法:

  (以下部分段落簡譯):Dacre(應指Dacre Stoker,Bram Stoker是他曾叔父)相信有可能《德古拉》原作者伯蘭‧史杜克賦予了德古拉一個迷人惡魔的概念,其靈感來自於歐文爵士所扮演的梅菲斯特形象。(備註:歐文爵士有個官網叫做Irving Society,可以從這裡了解所有關於當年擔任演員的歐文爵士及維多利亞劇院所有作品,此社團至今仍存。)


  直到1924年愛爾蘭演員兼編劇漢密爾頓·戴恩(Hamilton Deane)將此小說改編成舞台劇,德古拉在倫敦的舞台上首演。 這部作品將雷蒙德·亨特利(Raymond Huntley)(據稱他提供自己的服裝)所描繪的外型:「穿著精緻燕尾服的德古拉伯爵」便因此亮相給了全世界。





✠《德古拉》一書的文學性

  首先提到「德古拉」此詞彙。最為簡略粗淺的文學價值,可以說他集合了維多利亞時代所能經歷的恐怖想像與含蓄的慾望表達,該慾望包括侵略、掌控和性。從討論吸血鬼執行吸血動作切入,往昔似乎不少論其文者認為『吸血』本身帶有性暗示,然而這些招致反對派認為,硬要扣上《德古拉》當代的性政治偏見,有興趣可以讀這篇《性交中斷:性、伯蘭斯杜克、德古拉》

  跟現代大量新型態挑戰視覺的恐怖作品而言,或許過往這些恐懼顯得較為無感,然而他樹立了典範:德古拉代表『來歷不明的吸血鬼』,可能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黑暗陰鬱的那一面,人深埋在心處的原始邪惡,而反思過來則是「人類為何?為何在故事中的人們守護著人類價值?」

  一部作品的評論勢必有優缺。我認為輸血橋段應該是最顯而易見,現代會吐槽之處。根據友人Rhodonite過去的研讀,當時常用放血及輸血作為治療,放血乃因為當時醫學認為人體由四種體液組成的《體液學說》,理論認為生病是因為身體體液失衡,所以會為患者放血或者催吐之類。輸血基礎也利於這個平衡概念,但當時沒有驗血型的觀念所以死亡案例不少。





  以上。這系列會繼續介紹各部知名哥德風作品,當然額外加上我研讀習慣和冷知識,每天過萬聖夜!(聖誕節瞪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